坊間有人提出減少立法會議員的數目,以應付政府財政燃眉之急。其實不論從政治利弊以至成本效益看,「完善」之後的立法會,由於先天不足,注定浪費納稅人金錢,免不了淪為低效低能的組織。
新立法會(第七屆)由2022年1月開始運作,早被傳媒多次揭露其政治行為失德。有調查報道指出,2023年頭八個月,立法會審議了24項法案,其中三分之二(16項)表決時,出席議員人數不過半數,並不符合會議最少出席人數的法定要求,因此即使全部支持,原則上表決理該作廢。
不過,由於沒有議員要求點人數,投票紀錄不記名,立法會主席也視而不見,大家合力之下,違法勾當便「合法化」了。同時這類勾當並非偶一為之,更是慣常的串謀犯禁。如此下去,立法會目無法紀,竟可以為香港人立法,樹立政治道德零蛋的壞榜樣,又怎可說好香港法治的故事?
不出席不發言 兩成議員放棄規定職權
類似情況亦出現在審批財政撥款的財務委員會。有報道指出,十五項撥款項目通過時,仍在席者不足全體委員三份之一。另一調查報道則發現,約五分一議員,在所有的財委會會議上不發一言,亦有一些議員待會議開始後便離場。此外,除立法會主席外,今年有七位議員選擇不加入財委會,連同不發言的那一批,代表超過兩成議員以行動宣示放棄《基本法》(第73條)規定的立法會職權。
不錯,正是上述的馬虎了事,驅動現屆立法會以高速審議及通過法律。根據政府財政預算案文件,立法會於2023年審議及處理的法案共4077頁,是2017/18(1972頁)年度的兩倍有多。以違規手段通過大批法律,但合法性成疑,是巧取豪奪而絕非高效率表現。
研究文件報告與傳媒互動大幅下降
反觀其他議會工作 ,在在說明立法會功能正在萎縮。先看議會工作,2023年比起2017/18年度,有助政策討論的指定研究文件及背景簡介資料(以頁數計)少了大約四成,委員會報告少了16%,印發給行政管理委員會及轄下委員會的文件少了七成,反映立法會主動性降低,較少通過研究、資料蒐集、發表報告等,凝聚議員共識,影響社會輿論。
再者,立法會與傳媒互動亦大幅降低。由立法會統籌的採訪活動,以小時計,2023年(215小時)比2017/18年度(364小時),少了四成,訪問及簡報會則少了三成,新聞稿也少發了四成。傳媒對立法會注意力大大降低,主要由於立法會的活力今不如昔,可以從三方面反映出來。一是立法會全會及委員會會議的廣播時數少了42%,放上YouTube 的會議錄像及官方活動片段時數少了30%,而立法會會議官方文字記錄(以頁計)也少了20%。加上政治觀點清一色,就更難製造公眾話題,更不要說主導社會議程。
處理公眾申訴方面,2023年對比2017/18年度,新案件數目下降25%,若非社會問題大幅改善,就是市民不信任新議會,而完成案件的數目更大減33%,若非申訴異常棘手,就是議員能力或功夫不足。單從會議及現場考察問題次數驟降超過七成,令人懷疑議員是否未盡全力,而轉介相關委員會的個案亦少了三成,也反映議員的追查力度不足。
「愛國者」議會訪客與民望驟減 但總支出卻升近三成
最後,立法會在公眾參與方面亦一落千丈。隨住北京以「完善」制度之名,杜絕民主派人士參政,西方國家議員及官員對此不以為然,亦鮮有到訪立法會,接待數目下降可以預見。奇怪是接待本地人的導賞活動都顯得不受歡迎,學生參觀立法會的次數少了三成多,參與人數少了四成,而接待公眾的活動次數更少了65%,人數更驟減68%。另一個重要數字是其他訪客也大幅減少六成半,代表議會與民間的互動急降,相信是立法會清一色「愛國者」的格局所致。民主派活躍人士絕跡於立法會,因為再沒有聲氣相通的議員可以借助,立法會也不再是供不同派別的市民參與公共活動的樞紐。
眼前的立法會自敗信譽、監察不力、行動力不足、影響力消退、處理申訴低效、公眾支持驟降,但總支出卻比五年前不減反升接近三成。若及時壯士斷臂,趁年尾換屆大幅裁減議員人數(由人大議決取消表現不濟者的議員資格亦可),或能挽回少許民望,否則香港人艱難度日之際,還要不計效益豢養這批「愛國者」,則不僅無助特區財政,更有損統治者同樣赤字連年的政治威望。
-杜耀明(資深傳媒工作者)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