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假设”这句话的本意应当是:已经成为历史的东西具有不可改变性。就上述本意而言,这句大实话当然是对的,因为时间不可逆么。然而,令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劲的是,不少人居然动辄就用这句话去叫停别人对历史的反思。常识和逻辑都告诉我们,人们在反思历史时,不可避免要用到“假设”、“假如”和“如果”等字眼。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有人就会吹响哨子,理直气壮地断喝一声:历史没有假设!我看到,他们的断喝还真唬得住人,不仅跟着叫停者众,而且弄得反思历史的人也往往怯场起来,似乎对历史的反思真的只是在做无用功,是闲得没事干,吃饱了撑的。
“历史没有假设”在这些断喝者手中不幸成了棍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以为,原因不是别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历史没有假设”这句话中添加了私货。在他们眼里,“历史没有假设”不仅是指逝者不可改变,而且还指历史是剧本先定的演出,中间不存在发乎演员的选择而导致不同版本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几率为一的必然事件,是命中注定的事件。于是,在“历史没有假设”的本意之上,他们又顺理成章地叠加了“反思历史也没有假设”的霸王条款。很明显,这一条款的作用,必定是扼杀和取消反思历史本身。因为,哪路神仙能憋着不用“假设”、“如果”去反思历史呢?
的确,如果一部人类史果真如他们所认定的那样,那么,所有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借鉴就都完全失去了意义;所谓“尽可能避免悲剧的重演”之类,就都成了十足的梦呓和空谈。
好在还有别的历史观。有一种历史观和他们的历史观就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历史观主张,人类的历史并不是剧本先定的正式上演;历史是既存在确定性、又伴有大量不确定性的发生过程。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可以是几率为一的事件,也可以是几率较大的事件,同样可以是几率较小的、甚至几率极小的事件;参与历史的人们具有选择走向的权利和功能,每个历史的关节点都存在分叉的可能性;最后走上分叉中的一枝,并不是命定的结果,而是选择与较量的结果。
在上述历史观的烛照下,反思历史,以史为鉴,是很有必要、极有意义的事。因为它有助于人们在创造新的历史时,依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去选择较为明智的做法,摒弃较为不智甚至愚蠢的做法,特别是,力求避免类似悲剧和浩劫的重演。
今年五月,中国的香港出了一本好书,题目是:改革历程。整部书稿所呈现的,是17年前赵紫阳先生对1979至1992年间中国历史的深刻反思。和任何对历史的反思不能没有假设一样,紫阳先生在他的反思中说:
“如果继续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吸取前些年的成功经验,党的十三大以后,88年的形势本来可以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第241页)
“如果这样做,那就不会出现1988年的抢购风,也不会出现后来几年的徘徊、倒退。”(第248页)
“总之,1988年不论开放也好,改革也好,都提了一些重大部署。如果这些能够顺利执行下去,可以肯定1988年无论改革也好,开放也好,都将大大深化一步,大大前进一步。当时也完全有可能有条件这样做,在十三大以后的大好形势下,把整个改革开放大大推进一步,发展大好形势。但很可惜,由于价格改革失当,整个改革开放不仅没有深化、前进,反而受到了很大挫折,以治理整顿告终。现在想起来还感到非常可惜。”(第255页)
“如果我们能够切实贯彻已提出的、已作了部署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可以把大多数要求推进民主的人,引导到这个轨道上来……”(第277页)
上面引文中的四个“如果”,就是四个“假设”。其中,第三段引文更是十分典型,明确提到1988年的改革走向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种可能,呈现大为不同的风貌。为此,被软禁在家的、1992年时的紫阳先生,“现在想起来还感到非常可惜。”显然,在紫阳先生的心目中,历史进程不见得是命定的;在很多时段,其走向不是唯一的,而是取决于人们的博弈,因而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并因而也使愿意承担历史责任的人,既能奏响挑战命运的英雄交响曲,划出一道道熠熠生辉的人生轨迹,也会难免留下挥之不去的、乃至抱恨终身的隐痛和遗憾。
被囚禁在富强胡同6号的紫阳先生心中的历史观,和居住在那条胡同里的寻常“百姓”的历史观,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常常能听到从普通人的嘴巴里说出来的“当时不该走得那样匆忙,要不然就肯定不会出什么事。”、“当时怎么就没多留一个心眼?否则能吃那么大的哑巴亏吗?”、“当时没把西山枫林的经济适用房买下来,我现在真是把肠子都悔青了!”等等。如果改用“假如”或“如果”来表述上面的三句话,它们就变成了:
"假如当时没走得那样匆忙,就出不了什么事。"
"假如当时我多留了一个心眼,就吃不了那么大的哑巴亏。"
"假如当时我下决心贷点款,把西山枫林的经济适用房给买下来,现在就别提有多爽了!"
三个“假如”表明,已经过去的事件并不都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它们中的一些确实存在另外的演变路径,是完全可以有别样的结局的。生活的智慧告诉我们:反思历史,记取这些有切肤之痛的教训,会有助于人们变得聪明些;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形,则有望作出较为明智的选择,得到较为可心的结果。
自然,在本文的议论中,我决不应漏掉另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我不后悔!世上哪来后悔药嘛。”对这句话,我的解读是:第一步,先刨去心里后悔但偏偏嘴硬的情形,那是为面子事而说的违心话,不必当真。其次我要说,真心不后悔的情形的确有。据我考察,那一类情形当属于只有唯一可能的情形(几率为1的事件),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形下,当事人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认命。事后反思,还是认定当初别无择选;于是,也就真的无怨无悔。
在大千世界中,具有各种几率(几率大于零而小于等于1)的事件层出不穷,竞相演绎,虽地老天荒而不绝。如果历史中只存在几率为1的事件,当然就不必吃饱了撑的,去反思什么历史。正是内蕴或展示结局的多样性、对未来开放的种种几率大于零而小于1的事件,才使人们对历史的反思成为必要。
而只要反思历史,就不能没有假设。
(2009年9月16日 于北京家中)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