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封城即将届满一周年前夕,传出中国官方下令媒体除指定题材外,禁止报道与新冠疫情周年相关的内容,官媒反而不断宣传武汉抗疫成功的故事。但这是真实的抗疫故事吗?不被报道的声音在哪里?
76岁的重症患者在入院59天后康复、志愿者车队深夜运送孕妇至医院、治疗95天后康复的雷神山医院重症患者、住在医院停车场车里的医护人员……这些是即将上映的官方投资拍摄纪录片“武汉日夜”的题材。
振奋人心的纪录片、展出一千余件实物及照片的抗疫展览、描绘抗疫前线人员真实故事的电视剧,一个个不惜生死、守望相助的故事告诉十四亿中国人,武汉抗疫成功、“重获新生”的希望。但这些能真实纪录武汉在一年前疫情爆发的历史吗?
中共的疫情历史 只有正面故事
“但是武汉还有多少悲惨的人员,住院住不进去,生病得不到治疗?这些情况谁去报道?”
这是武汉市民姚青。
“这些媒体的报道也是有意识的引导正面的宣传,但这种报道的可信度就让人觉得(存疑)。我们看到的新闻不可能全是正面的,现在就是完全为正能量(的报道)。”姚青说。
她告诉记者亲身经历,包括一位有尿毒症的友人当时因为担心感染新冠病毒为由被医院拒收,五天之后不幸离世;以及封城时无法采买食材及生活用品,居委会只帮忙采买三次,以致她曾靠一颗大白菜过一周日子。
这些消息都不曾在中国官媒曝光。疫情爆发一年,北京试图向全世界传达已经摆脱当时的疫情爆发,具备优于西方国家的抗疫成果,在电影、展览的宣传攻势下,民众看到武汉医护人员的英勇坚韧,却看不到吹哨者李文亮医生提醒同事小心病毒而被训诫的痕迹。
疫情周年将至 媒体却被噤声
近日北京、河北陆续爆发疫情,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也将在本周抵达中国调查疫情。据台湾中央社报道,有官媒员工透露,因时间点敏感,北京当局在跨年前后下达了疫情周年报导“须按规定发稿”的指示,除指定题材外不得报导相关内容,“一周年纪念日”和“吹哨者”等辞汇也在互联网上消失,以此来淡化人们对一年前的疫情的记忆。
现居美国的中国经济社会学者何清涟直言,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始检讨互联网上的网民言论,若要中国政府停止言论审查“是不可能的”。
“他(政府)希望爆出什么样的疫情来,媒体就做出什么样的疫情来。”何清涟告诉本台。她在2019年出版《红色渗透:中国媒体全球扩张的真相》一书,研究分析中国政府如何利用媒体力量,在世界各国进行大外宣输出意识形态,类似手法也被当局利用官媒进行“大内宣”,媒体的传播成了党控制言论的工具。
“对中国的媒体一定要抱持半信半疑的态度,或是对(报道)消息善于分析。”何清涟说。
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引述中国记者消息,编辑要求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人们对封城周年纪念的关注,也有记者被迫放弃采访疫情丧生者亲属的计划。
中国疫情叙事延伸至海外
相同境遇也发生在海外。现居英国的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在去年上映的纪录片《加冕》中,纪录了专制国家通过严厉的封锁和隔离对付新冠疫情的故事,包括被官僚体制“互踢皮球”而离不开武汉的民工、丧父而告上武汉政府试图维权的张海。同样是武汉封城的故事,却无法在中国上映。
同样深入武汉重症室近距离拍摄生死离别的导演吴皓,其纪录片《76天》入选第9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但他在中国合作的导演却无法透露真实姓名,放弃入围各大奖项及电影节的殊荣,只因为这些拍摄可能给当局一个理由找上麻烦。
对于武汉疫情的纪录,官方与民众的记忆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官方叙事中英雄很多,沉默的人更多。
记者:陈品洁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