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北溪管道被炸-俄乌战争进入新阶段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俄乌战争历经7个多月进入新的阶段,能源成为新的战场。

9月26日,“北溪1号”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在波罗的海水域因爆炸出现4处泄漏事件震惊全球。直到10月4日稳定管道中的压力,天然气停止泄漏。北溪天然气管道运营商(Nord Stream AG)表示,天然气管道事故前所未有,无法估计维修时间。

恶人先告状

分析人士指出,天然气管道被炸可能是俄乌战争开打以来,一直进行的代理能源战争(proxy energy war)的一次重大升级,可能对欧洲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企业带来严重后果。无论是谁破坏管道,都向欧洲人表明”没有什么地方是安全的。”在残酷火线之外,能源成为俄乌战争持续进行中新的战场。

美国和欧洲开始担心,海底光缆是否成为下一个被攻击的关键基础设施,它承载着95%以上的国际数据。据推测,俄罗斯多次在海底光缆附近活动,目的是绘制光缆路线图。如果在不断升级的能源战争中,海底光缆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将对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

爆炸事件发生后,北约(NATO)9月29日发表2点声明,指出这次事件是蓄意、鲁莽和不负责任的破坏行动,天然气泄漏正在对航运造成风险和大量的环境破坏。北约支持正在进行的调查,以确定损害来源。同时,北约盟国承诺对以胁迫性使用能源和其他混合战术(hybrid tactics)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者做好威慑与防御准备。任何针对盟国关键基础设施的蓄意攻击,都将受到一致和坚定地回应。

北约发表声明,指出天然气管道被炸是蓄意破坏行动。(法新社图片)
北约发表声明,指出天然气管道被炸是蓄意破坏行动。(法新社图片)

隔天,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在克里姆林宫就卢甘斯克(Luhansk)等4个地区公投结果发表主旨演讲时公开指出,“盎格鲁-撒克逊人已经不满足于制裁,而是转向破坏。针对沿着波罗的海海底铺设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组织的爆炸,事实上是开始了摧毁整个欧洲的能源基础设施。”

这是在案情未查明之前,普京首先暗指破坏管道的幕后黑手是美国,给人一种”恶人先告状”之感,而其他欧洲国家领导人怀疑是俄罗斯干的,有的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不论结果如何,天然气管道被炸标志着乌克兰局势升级已到新的阶段。

灰色战争

目前对美国不利的说法有2个。管道被炸后,欧洲议会的亲美议员、波兰前外长西科尔斯基(Radek Sikorski)在推特写了一句”谢谢你,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似乎暗指美国就是幕后黑手。他因失言而闯祸,很快就删除这则推文。但俄罗斯紧抓不放,继续大做文章。

其次是管道被炸之前,美国海军两栖攻击舰率领远征分队在波罗的海距离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被炸地点约30公里,在北溪2号管道被炸地点约50公里处活动,被认为嫌疑最大。问题是,这段期间也有俄罗斯海军支援舰艇在附近海域作业,瑞典海军1艘军舰也出现在附近海域。因此,仅就军舰出没来论定谁是肇事者并不靠谱。

研究人员指出,破坏天然气管道行为不能当作军事侵略,属于”灰色战争”范畴,因此在军事上不论是威慑或打击都难以应对。若案情水落石出,北约将采取何种一致和坚定的反制行动,可能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

据《纽约时报》报导,北溪1号从2011年开始运营,一直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主要管道,足以供应德国超过一半的年消耗量,还有部分天然气输往邻国。该管道长约1,223公里,大部分在水下。北溪2号是去年完成的水下管道,目的是把天然气输送量提高1倍,为欧洲西北部供应天然气,但始终没有全面投入使用。今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际,德国政府搁置北溪2号项目。

地缘政治神经

《英国广播公司》(BBC)形容北溪1号,是一条牵动世界能源格局和地缘政治的”神经”。过去10多年,北溪1号管道在正常情况下向德国和西欧国家每年提供约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成为国际能源格局中重要的一环,也影响俄罗斯与德国等西欧国家关系,以及国际能源动态。荷兰、法国、义大利、奥地利和捷克等欧洲国家,都从北溪1号获得部分俄国天然气。与此同时,俄罗斯天然气也通过乌克兰等陆地管道输往欧洲各国。

北溪管道被炸,普京恶人先告状。(路透社)
北溪管道被炸,普京恶人先告状。(路透社)

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呼吁西方国家对俄国全面制裁。今年3月,欧盟公布的新能源政策宣布,决定最终停止依赖甚至停用俄国油气,并加快向绿色能源转变,同时投资其他国家通往欧盟的油气管道建设。其既定目标是在2022年将俄罗斯天然气进口量减少三分之二。德国官员表示,2个用于液化天然气交付的浮动终端设施将在今年年底前准备就绪,用来储存北美或中东运来的天然气。

另外,从挪威到波兰的”波罗的海管道”(Baltic Pipe)将于今年11月底全面开通,使得挪威有望取代俄罗斯,成为向欧盟输送天然气的最大供应国。其实,今年6月中旬,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以西方制裁为由,把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输送量锐减至平时的40%。7月俄方又以年度维修管道为由,暂停北溪1号向欧盟输送天然气10天。这种不按市场规律的政治操作,使德国和欧盟国家决心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导,由于西方制裁,北溪1号管道的输气工作从8月底开始暂停运作,但是管道内仍充满天然气。北溪2号管道去年完工,但没有投入使用,管道内同样有天然气。因此,管道被炸泄漏大量天然气。

美国《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杂志执行主编赖特(Mark Wright)指出,欧洲正在经历一场能源危机,而爆炸并非其原因所在,而是西方的制裁和俄罗斯的政治操作使然,已经切断北溪管道输往欧洲的流量。换言之,美国号召欧盟国家联手制裁俄罗斯明显奏效,何需冒险去炸天然气管道。如果被证实是幕后黑手,德国不会原谅美国,并会放弃乌克兰,退出美国组成的抗俄联盟。美国也将失去道德制高点,很可能一举输掉这场战争,成为最大输家。美国会这样做吗?

海底光缆

表面上,俄罗斯没有理由炸掉自己的天然气管道。但是怀疑是俄罗斯干的也有其合理性。赖特认为,普京藉此行动可视为一种能力展示,以及对西方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的威胁,例如对即将全面开通从挪威到波兰的波罗的海管道的威胁,因为它有望取代俄罗斯北溪管道。普京也可能向俄罗斯寡头和公众发出信号,即俄罗斯必须在乌克兰获胜,而且”不会再回到战前的经济环境。”所以不要对北溪管道抱有渴望。破坏天然气管道,对普京来说有很高的政治操作空间。

根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项目主任马库特(Joseph Majkut)等学者的研究指出,北溪天然气管道的受损对欧洲天然气供应的直接影响有限,因为北溪2条管道都没有运作。

到目前为止,欧盟约80%的天然气存储已经填满,超过欧盟在冬季之前的目标。然而,这需要配给和一些工业停工作为配套,否则无法满足冬季需求。总体而言欧洲能源供应和安全的前景依然严峻,需要足够的替代天然气管道以维持供气平衡。

马库特等学者的研究显示,欧洲和美国的焦虑主要集中在海底光缆。这是另一项关键基础设施,承载着95%以上的国际数据。海底光缆经常损坏,最常见的罪魁祸首是商船或自然灾害造成的意外物理损坏,平均每年150至200次中断。至今美国及其盟友都没有公开指责俄罗斯破坏海底基础设施。然而今年初,在挪威附近的1条海底光缆突然被切断,是人为因素造成。事实上,俄罗斯的船只和潜艇经常穿越附近海域。

波罗的海管道

马库特与多位学者指出,欧洲领导人表示北溪管道被炸的首要嫌疑人是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发动入侵战争、组织虚假公投,并发出核威胁。如今破坏天然气管道,有可能是向欧洲和西方发出警告,表明可以把民用基础设施作为目标。今天对天然气管道的攻击可能预示明天对海底数据光缆的攻击。

换言之,俄罗斯正在发出信号,表明可能会升级针对西方混合战争或灰色地带行动,从释放虚假信息转向攻击关键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攻击。此外,通过切断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可能是对外证明,决定切断能源关系和脱钩的是俄罗斯,而不是欧洲,而且没有回头路。

马库特与多位学者认为,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确保连接挪威和欧洲天然气管道的安全,包括即将全面开通的波罗的海管道。除了物理破坏,网络攻击的脆弱性还可能对能源系统构成重大威胁。

俄乌战争打到今天出现天然气管道被炸事件,说明除了能源,包括海底光缆等其他关键基础设施也可能成为侵略者的攻击目标,使得战争充满更多不确定性。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撰稿、主持、制作: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