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绿色情报员:浙江鱼,攻下台湾海岸线

0:00 / 0:00

翻涌的浪涛不停拍打海岸,成群的“浙江鱼”被推上海滩,像是抢滩上岸的小小兵,子弹型身躯不禁让人联想到酣战现场。“这是台湾各地海岸很常见的景象。”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林东良提起另类的“台海危机”,“几乎整个亚洲沿海都可以看到它的踪影。”

浙江浮子漂流记

浙江浮标和纠结成团的刺网,常出现在台湾各地海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提供)
浙江浮标和纠结成团的刺网,常出现在台湾各地海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提供)

“浙江鱼,身上印着『浙江浮标』字样。”林东良介绍它的身世,“这是一种渔业用浮标,常使用在刺网的网具上。”长期投身海洋废弃物调查的澄洋环境顾问执行长颜宁指出,“这种刺网浮标长10至15公分,浙江不只是主要制造地,浙江渔业也广泛使用。”

今年9月台湾第一本废弃渔具图鉴问世,由黑潮和澄洋两个海洋保育团队联手走访滨海19个县市海岸、纪录废弃渔具,同时进行渔民访谈,试图揭开海废谜题。以境外渔具来看,颜宁指出,这次调查发现为数众多的浙江浮标,另外也发现同样是刺网使用、各种形状的浮具,有些来自中国,有些则来自东南亚。

根据2019年出版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年渔船总数为86.39万艘,以全国捕捞量来看,拖网和刺网为最大宗,占了7成。颜宁表示,刺网的网具大小视渔船规模而定,通常一张刺网由好几个网片组成,长度从几十公尺,到上千公尺都有,估算浮标的使用量相当大。

“浙江鱼”俨然崛起为族群庞大的入侵物种,颜宁观察发现,“在台湾离岛澎湖、马祖,浙江浮标数量尤其多,有些外观还非常新,每年10月东北季风吹起,浙江浮标、海漂垃圾量更是大增。”林东良也印象深刻说,“我们曾在台湾北海岸净滩,走一步就有三五个,数量很惊人。”

有毒浮标污染海洋

台湾澎湖的海漂实验室将浙江浮标改造为鱼类图鉴,透过艺术创作,推动海洋环境教育。(海漂实验室提供)
台湾澎湖的海漂实验室将浙江浮标改造为鱼类图鉴,透过艺术创作,推动海洋环境教育。(海漂实验室提供)

净滩人士甚至开玩笑嘲讽说,台湾海岸出现“浙江蓝”,因为浙江浮标以蓝色为最大宗,在海滩上堆叠出醒目的靛蓝色谱。林东良留意到浙江浮标印上“保证耐用”字眼,“这种浮标是塑胶制品,为了耐高温和海水盐份,制造时会添加重金属,例如铅化合物,让浮具更加耐用和稳定。”

保证耐用的“浙江鱼”,毒性风险也大增,有如海洋生态污染的未爆弹。林东良表示,这些重金属添加物会释出有毒物质,而浮具经过长时间裂解为塑胶微粒,塑胶微粒不仅表面会吸附环境中的油脂、化合物和重金属,更容易为海洋生物误食,也会进入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这是躲不掉的悲剧,不能吃的“浙江鱼”,最终还是进了人类肚子里。

这种来自浙江的刺网浮标,不只是有毒物种,更大的杀伤力是废弃渔网仍具有“捕鱼能力”。颜宁指出,废弃渔网沉入大海后,有如“幽灵渔网”(ghost nest),由于材质多半是人造纤维、耐久不易分解,在海中会持续“捕鱼”,当鱼受困网中死亡,腐败的气味又会吸引更多海洋生物靠近,而鲸豚或海龟被渔网缠绕后,常会受伤甚至丧命。

幽灵渔网海中杀手

幽灵渔网缠住海龟,每年枉送性命的海洋生物不计其数。(翻摄自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报告)
幽灵渔网缠住海龟,每年枉送性命的海洋生物不计其数。(翻摄自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报告)

废弃渔网,摇身为索命的海中幽灵,也成了汪洋里的杀戮猎场。颜宁说,澳洲研究团队曾分析海龟搁浅和净滩资料,统计发现每100公尺的废弃渔网最多会误捕4只海龟,渔网愈长愈大,捕到海龟的机率也愈高。

林东良则举欧洲实验研究为例,“以刺网来说,在没有渔民操作的情况下,3个月内还有20%的捕鱼能力,即使过了2年多后,还有原本6%的捕鱼能力。这些鱼不会被人类拿来利用,等于是无形的消耗,对海洋环境和鱼类生态的威胁相当大。”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AP)2018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每年产生的“幽灵渔具”推估高达64万吨,以阿拉伯海的阿曼湾来看,每张幽灵渔网在3个月内可能捕获70公斤的渔获,而阿曼湾每年约产生15,000张幽灵渔网,估计每年的渔获损失量高达420万吨。

当前全球渔业面临捕捞量下滑,渔民万万没料到,赖以为生的渔具反成了自己的敌人。林东良认为,幽灵渔具造成的渔业损失,如同过度捕捞的概念,健康的海洋环境才有稳定的渔获量,这是各国都应该正视的议题。

中国渔具管理难度高

中国渔船数量居全球之冠,渔具管理存在各种难题。(法新社)
中国渔船数量居全球之冠,渔具管理存在各种难题。(法新社)

为降低废弃渔具的危害,台湾渔业署最近出台渔具新规范,2021年7月起将强制执行 “刺网实名标示”, 2022年元月进一步启动 “遗失通报”制度。颜宁认为,刺网实名制可以减少渔民恶意丢弃的情况发生,而渔民也有机会找回意外丢失的渔网,经修补后继续使用,可以减少废弃渔具产生。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渔业船队,废弃渔具仍缺乏有效监管。颜宁表示,尽管近年中国持续关注海洋垃圾议题,废弃渔具并未受到特别关注,此外,中国采取积极扩张的渔业战略,由于渔业体系不透明,加上有些渔船没有被列管,废弃渔具管理的难度相较来得高。

不过,渔具随海漂流,污染无国界,积极管理废弃渔具是全球渔业须共同承担的责任。林东良认为,目前世界渔业组织很多会针对捕获量做出限制,对于废弃渔具污染或是恶意抛弃渔具,未来也应该建立相关规范。

事实上,各国渔政机关或保育组织陆续出拳捕网,透过不同措施,试图预防、减缓或移除废弃渔具的危害。

全面围堵废弃渔具

颜宁指出,目前有些国家已实施类似实名制的作法,像是印尼以电子标签来追踪渔具,透过电子讯号让渔民掌握渔具位置,同时减少遗失率;美国则针对蟹笼遗失的热区,展开重点清除工作,避免这些意外流失的蟹笼继续在海中捕捞螃蟹;此外,有些国家透过补贴机制或是强化渔民教育,加强废弃渔具回收。

欧盟则尝试从循环经济路径来突破困境,2018年公布一次性塑胶和渔具的限塑令。颜宁表示,欧盟提出生产者延伸责任,希望渔具制造商能让产品使用年限延长,现在欧洲各国正着手研拟因应作法。

淘汰的渔具再生进入循环产业链,也是方兴未艾的新浪潮。“智利有一个非政府组织(NGO)专门回收渔民报废的渔网,做成滑板和太阳眼镜,让渔民看见废弃渔网的再生价值。”颜宁说,“还有些外国公司利用废弃渔网制作地毯、排球网,从渔网中挖掘全新的商业模式。”

当“浙江鱼”的渔汛出现,这一群海洋生态污染的“漏网之鱼”,有机会翻转渔业大国的思维吗?

撰稿:麦小田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