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再有兩國退出「17+1」 北京將氣撒向立陶宛宣布制裁訪台官員

0:00 / 0:00

繼去年立陶宛退出北京主導的「17+1」合作後,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宣布退出該機制,這使得中國在歐洲的外交努力遭到重創。北京將氣撒向立陶宛,宣布制裁該國訪台官員。

周四(11日),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退出了由北京主導的「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17+1」機制,這使中國外交在歐洲的努力受到重創。去年另一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宣布退出該機制,「17+1」慘變「14+1」。

這兩個國家認為與中國交往空間狹小,對北京與波羅的海國家的宿敵俄羅斯之間的親密關係深惡痛絕,今年2月,北京宣布「中俄關係上不封頂,友誼無上限」。

愛沙尼亞塔林(Tallinn)政府在周四的一份聲明中說,愛沙尼亞決定不再參與中東歐國家與中國的合作平台。愛沙尼亞將繼續努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務實的雙邊關係,包括推進歐盟——中國關係符合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人權等價值觀。

聲明補充說,愛沙尼亞在去年二月的峰會之後再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會議。

拉脫維亞外交部周四也宣布退出的消息,聲明表示,鑑於拉脫維亞當前外交和貿易政策的優先事項,拉脫維亞已決定停止參與中東歐國家與中國的合作框架;拉脫維亞將繼續在雙邊以及通過基於互利、尊重國際法、人權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歐中合作,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務實的雙邊關係。

立陶宛去年成為首個退「17+1」合作機制的國家,維爾紐斯(Vilnius)政府選擇了與民主台灣進行更深入的外交接觸,引發北京強烈不滿和經濟報復。

據悉,過去數月裡,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官員多次私下發出要退出「17+1」的警告,它們試圖採用比立陶宛更委婉的對抗路線,但北京對立陶宛的制裁令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感到唇亡齒寒。愛沙尼亞外交部長烏爾馬斯·雷因薩盧(Urmas Reinsalu)在重新上台不到一個月後果斷採取這一步。

愛沙尼亞外長烏爾馬斯•雷因薩盧(Urmas Reinsalu)是推動退出「17+1」的關鍵人物。(雷因薩盧臉書圖片)
愛沙尼亞外長烏爾馬斯•雷因薩盧(Urmas Reinsalu)是推動退出「17+1」的關鍵人物。(雷因薩盧臉書圖片) (Kristian Kruuser)

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在推特上表示,早在立陶宛退出該機制之前,中國的「17+1」模式就已經是多餘和分裂的,現在的「14+1」應該被歐盟的「27+1」取代。 「27+1」指的是歐盟現有的27個成員國和烏克蘭。

歐洲議會對華政策小組主席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也認為,波羅的海顯示出領導力。 27個歐盟成員國將逐步「幫助」北京制定一個歐盟政策。當歐盟成員國越用同一種聲音說話,中國就越不會找到分而治之的目標。

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us Landsbergis)和歐洲議會對華小組主席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同樣表示當歐洲用同一聲間說話,就不會被中共分而治之。(藍斯柏吉斯和比蒂科夫推特截圖)
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us Landsbergis)和歐洲議會對華小組主席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同樣表示當歐洲用同一聲間說話,就不會被中共分而治之。(藍斯柏吉斯和比蒂科夫推特截圖)

台灣政治學者李酉潭向本台表示,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做出這一決定時,向北京強調了國際法、人權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但北京從未遵守這樣的規則,波羅的海三國正在引領整個歐盟覺醒。

李酉潭說:波羅的海三國退出這樣一個計劃,它們引領歐洲變遷。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它們也特別強調說,未來跟中國合作基於國際法、人權、還有基於規則和國際秩序。這三點就是中共做不到的嘛,中國一直在破壞聯合國的規則,破壞世界和平。現在歐洲的領導要覺醒,大家終於知道原來綏靖無法帶來和平,綏靖無法讓這些流氓國家尊重國際秩序、人權公約。

李酉潭也認為,必須在看到立陶宛引領勇氣之先,其後再有波羅的海國家的團結,確實可以打破中共分而治之的圖謀。

李酉潭說:這是非常好的現象,這個現象裡面是有一個國家突破,那就是立陶宛。它受了中共這麼大的打壓,它挺住了。越是小國家、越是單獨的國家,中共越可能打壓、分而治之。波羅的海三個國家結合起來,再結合歐盟,中共就沒屁放了,流氓只懂得拳頭大小。

法國時評人王龍蒙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認為,波羅的海三國喚醒歐盟大國,預計接來下還會有更多的歐盟國家退出「17+1」。

王龍蒙說:歐盟大國法國和德國在波羅的海三國面前應該汗顏。這些走過前蘇聯鐵幕時代的國家更清楚共產黨的邪惡,因此他們敢於打破歐盟對華綏靖政策,它們捍衛了歐盟的民主價值,也會喚醒更多的歐盟國家脫離中共主導的「17+1」機制,這樣的機制本不是為了經貿,而是政治工具。預計接下來,捷克、波蘭等國家會相繼退出。

北京尚未對被塔林和里加拋棄一事發表評論。中國駐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大使館也未回應本台置評請求。

但北京似乎把氣撒到了立陶宛身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周五(12日)宣布對正在訪問台灣的立陶宛交通與通訊副部長瓦伊丘凱維丘特(Agnė Vaiciukevičiūtė)實施制裁。中國也宣布暫停同立陶宛交通與通訊部任何形式的交往,暫停與其在國際道路運輸領域交流合作。

2012年,中國推出與中東歐16國的合作,2019年由於希臘的加入,該機制變成「17+1」機制;2021年3月,立陶宛第一個宣布退出。

目前,27個歐盟國家中有9個尚留在該機制中。包括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希臘、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

去年,習近平邀請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Kaja Kallas)參加「17+1」遭拒,改為該國外交部長降級出席。今年初,北京已察覺到這些國家反應冷淡,遂派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事務特別代表霍玉珍訪問這些國家,試圖恢復關係。但事實證明頹勢難挽。

記者:吳亦桐/程文 責編:蘇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