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外交政策》雜誌:拜登將忠告習近平「不要參與烏克蘭衝突」

0:00 / 0:00

美國總統拜登在周五(18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 報道,屆時拜登將敦促習近平避免在烏克蘭戰爭中幫助俄羅斯。

《外交政策》指出,在周五的通話之前,美國向中國發出的信息一直是謹慎的。本周早些時候的新聞報道援引美國官員的話說,在上個月底戰爭開始後,俄羅斯曾向中國尋求援助。而在周四(17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周五的談話「將明確指出,中國將為其支持俄羅斯侵略的任何行動承擔責任,我們將毫不猶豫地施加制裁」。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和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楊潔篪周一為拜習通話奠定了基礎,當時兩人在羅馬進行了七個小時的會晤。這次會議涉及台灣和烏克蘭問題,一位美國官員形容會晤氣氛「緊張」(intense)。

今年2月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結束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說明會談成果,以「上不封頂,不斷攀登新高」形容兩國關係;因此,外界關注到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採取甚麼立場。

《外交政策》引述德國馬歇爾基金的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指出,雖然中國說得「天花亂墜」(it has talked a big game),但要判斷中國是否會在軍事上或經濟上實質性地支持俄羅斯還為時過早,她指出,目前還沒有公開證據表明中國向俄羅斯轉讓軍事物資,也沒有跡象表明中國正在尋求像對待伊朗和朝鮮那樣,幫助俄羅斯規避西方制裁。

據報道,葛來儀認為,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特別是在戰爭的最初階段,是一場戰略賭博。她向《外交政策》表示:「他們(中國)可能認為,這場衝突會在美國和歐洲之間製造隔閡。也許他們認為,歐洲不會切斷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也不想加入美國和制裁的行列。」

報道亦引述葛來儀指出:「我認為,習近平很有可能在這場戰爭中做出了一些錯誤的決定,這部份原因可能是在他自己的體制之中得到了錯誤的建議,同時也是因為他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如此隔絕。」

《外交政策》認為,在中國內部,習近平必須平衡日益高漲的反西方情緒,這種情緒反射性地站在俄羅斯一邊,而更多的官僚則希望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報道又認為,中國體制之中,對俄羅斯的立場,主要可以分為三類:「首先是中國的外交機構,他們認為衝突是一種危險,應該避開,並且在某種程度上了解中國過去對烏克蘭的承諾。第二是傳媒和外交部內部的民族主義份子,他們因採取激進的反美立場而在職業生涯中獲得了回報。第三是中國的軍隊,他們可能是中國政府內部最大的莫斯科支持者」。

記者/責編:方德豪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