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财经时时听:获诺奖的拍卖理论对中国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启发

听众朋友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的财经时时听,我是饶怡明。10月12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因对“拍卖理论的改进和拍卖形式的发明”获奖。拍卖理论为何会得到诺奖委员会青睐?两位专家的发现对现代经济社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后,中国经济又能从拍卖理论新发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欢迎大家和我走进对以上话题的核心。

相信绝大中人都参与或见识过拍卖活动。最常见的比如有艺术品,房产,土地,邮票等。各位有没有在经过一轮和其他竞标人不断抬高价格后,而一横心加码得标,事后却发现买到手的,其实比其他市场上价格还高出了一截,最后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呢?您知道这就是落入“赢家诅咒”的陷阱吗?

拍卖活动是人类有经济活动就存在在的一种商业行为。卖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买家则想用最合适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商品。但卖家不知道买家心中的定价,愿意出价多少,所以就发明了拍卖,只设定一个底价,让一群感兴趣的买家自相残杀,利用人性中不服输的特点,让买家竞价,最终受惠的是卖家的荷包。

目前比较常见的拍卖形式约有:有由最低价开始往上标的英式拍卖,由最高价往下杀的荷兰式拍卖,以及密封式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密封式拍卖。

在1970年左右,经济学家们开始研究拍卖背后隐藏的各种原理。涉及到的层面包括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和技术路线等等。

在8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爆炸性增长,拍卖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现在拍卖不仅存在于私人领域,还遍布公共采购,例如频率、电力和自然资源,股票IPO,所有国家都在通过拍卖政府债券来获得贷款,欧盟拍卖排放配额以缓解全球变暖。可以说,拍卖经济已经深入影响到各个层面的人。

获得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坦福大学两位学者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在拍卖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主要在于,他们将传统上难以销售的商品和服务,比如无线电频率,以一种新的拍卖方式,将激励机制结合在复杂的系统中,创造出一种简单和直接的拍卖方式,最终使得买卖方获益,不断解决了“赢家诅咒”问题,创造了双赢,还间接造福纳税人。

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和美国华盛顿特区的零极限基金管理人严英哲先生,对于米尔格罗姆和威尔逊两位获奖人的贡献以及他们的理论对于中国经济资源配置上产生的启发进行了对话。

以上就是本期的财经时时听,感谢您的收听。我是饶怡明。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uankui@rfa.org.或我个人推特账号是RFA_RYM进行联系。

那么就在此祝福各位有个愉快的周末,下次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