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词汇定义了一个时代。”美国韦氏辞典(Merriam-Webster)11月30日在官网公布2020年度代表字,“在这个特殊又极其艰困的年代,一个单字立刻浮现眼前:『大流行』(Pandemic)。”
大瘟疫延烧一整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预估,全球约有10%的人可能已经感染过新冠肺炎。动物也笼罩在大流行病的阴霾下,最近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在知名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研究,研究团队分析36种海洋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发现至少有15种海洋哺乳动物可能通过体内的ACE2接受器,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
鲸豚也会染上SARS-CoV-2?
台湾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刘振轩指出,冠状病毒可感染的宿主范围涵盖哺乳类动物、鸟类,以及海洋的哺乳动物,这些动物都有自己的冠状病毒,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科学家会注意到海洋哺乳类动物,因为目前证据显示SARS-CoV-2会在水貂(mink)和人类之间互相传染,而水貂和水獭都属于鼬科(mustelidae),研究人员开始关心带有病毒的废水排入海洋是否影响水獭,因此透过电脑分析海洋哺乳类动物的基因组序,这些属于预防性措施,迄今仍未有海洋哺乳动物的自然感染案例。
加拿大研究团队也透过基因分析预测,中华白海豚、亚马逊河豚、拉河豚和抹香鲸等鲸豚可能比人类更容易中招。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委员麦希汶表示,所谓比人类更易中招,是因为牠们本身的基因比较容易受到感染,少量病毒也可能带来风险;此外,这个研究也发现如果污水未妥善处理,新冠病毒会排入这些海洋哺乳动物的栖地当中,对生活在出海口附近的鲸豚来说,感染风险可能大幅增加。
迄今专家陆续在荷兰、美国、瑞典和法国的污水中发现了新冠病毒,台湾成功大学海洋生物及鲸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认为,海水环境中的盐度大约是千分之33至35左右,而出海口在淡海水混合下,盐度较低,新冠病毒在不同水体中是否具有感染力,或是感染力强不强,目前依旧是问号,有待科学进一步研究。
中华白海豚的污水风险
王浩文投身鲸豚救援工作长达20年,从搁浅鲸豚疾病来看,环境污染和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原因。麦希汶也不时出海调查中华白海豚生态,“牠们栖息在咸淡水交界的出海口,这些河口常有工业和家用污水排放。”她观察到日益恶化的栖地环境,“以香港来说,中华白海豚栖息在珠江口,珠江上游有很多工业活动且接近家居环境,牠们可能暴露在防疫的缺口之中。”
这一场大流行病牵动了鲸豚的生态习题,“这些容易感受SARS-CoV-2的海洋哺乳动物,不少是受到威胁或极度濒危的物种。”麦希汶指出,“如果牠们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加上原本的生存威胁,可能导致族群数量下降,甚至加速灭绝速度。”
随着全球疫情居高不下,王浩文认为,从研究角度来看,监控高风险地区的海洋哺乳类动物有其必要性,可采取主动和被动监控,例如以无人机主动追踪大型鲸鱼,搜集换气时喷出的水雾,再分析呼吸道是否被感染,或是以搁浅鲸豚为被动监控对象。
鲸豚圈的冠状病毒
以鲸豚感染冠状病毒的个案来看,王浩文说明,目前已知案例都是在人工圈养环境,国外专家曾在死亡的白鲸个体,解剖发现肝脏和呼吸道损伤,再透过分子生物学分析,推测白鲸感染冠状病毒;香港海洋公园则在3只瓶鼻海豚的粪便样本中,发现一种新型冠状病毒(香港大学命名为BdCoV HKU22),不过,当时3只海豚都没有生病症状。
今年7月刊登在《新发传染病杂志》的最新研究也指出,美国海军驯养的海豚出现昏睡、腹泻和食欲不振的症状,研究人员透过粪便进行基因组测序,证实感染了Gamma型的冠状病毒。
王浩文说,冠状病毒分为Alpha、Beta、Gamma和Delta 4大类型,新冠肺炎(Covid-19)属于Beta型病毒,鲸豚会感染的冠状病毒则属于Gamma型,由于目前鲸豚没有感染SARS-CoV-2的证据,从病毒学角度来看,两者属于不同类型,推测跨物种传播的可能性较小,但是无法下定论鲸豚绝对不可能感染。
不过,“鲸豚身上也可找到人畜共通病,像是细菌性感染。”王浩文说,“所以我们在救援时要求工作人员和志工戴上口罩,进入池水前,以次氯酸水全身消毒,保护自己和鲸豚。”
水族馆打开疫病破口
中国的圈养鲸豚数量高居全球之最,各地水族馆盛行鲸豚表演和互动活动,却也暗藏公共卫生的隐患。麦希汶表示,这些展演活动会安排观众抚摸鲸豚或亲嘴,或是推出“与鲸豚共游”,在训练员指导下,让游客下水与鲸豚进行亲密接触,透过人跟动物的互动与接触,可能带来公共健康的危机。
“除了观众外,训练员和工作人员同样暴露在病毒交流的风险之中,因为他们常和动物近距离接触。”麦希汶指出,“前一阵子,美国纽约的动物园传出老虎染上新冠病毒,感染来源就是工作人员。”
疫情下,中国公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草案,其中第25条、28条和30条法规允许野生动物用于公众展示展演。“以世界趋势来看,各国都希望尽快立法移除动物展演活动,而中国的动保法却未对水族馆和动物园进行限制。”麦希汶遗憾说,“目前全球有20多个国家立法禁止或限制动物表演,最近法国也宣布将禁止水族馆繁殖和引进新的鲸豚。”
当各国要求圈养鲸豚退场或禁止动物表演,中国不但背道而驰,水族馆更是蓬勃发展。麦希汶指出,根据中国鲸类保护联盟的最新统计,近年来中国境内的水族馆以倍数成长,目前约有近百家水族馆在营运或兴建当中,非但建馆速度快,而且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地区都有据点,尽管内陆的路程遥远,鲸豚在搬运过程更易受伤和死亡,却仍然持续兴建水族馆,原因在于这些是赚钱行业,而且公众意识未到位。
机器海豚逼真诞生
在反对圈养的浪潮下,今年新西兰公司Edge Innovations研发出机器海豚(robot dolphin),不仅解救囚禁在水族馆的鲸豚,同时可取代真实表演。“机器海豚是很厉害的发明,它不论是重量,或是组感、骨骼结构等,完美模拟了瓶鼻海豚。”麦希汶惊叹说,“它还会对人类的动作有反应,所以可以取代活生生的海豚表演和互动项目。”
Edge Innovations看好科技海豚的市场,期许未来3年内卖出150只机器海豚,最近媒体也报导中国水族馆将引进机器海豚。“对鲸豚动物来说,这是一个大喜讯!”麦希汶乐见水族馆的未来转型“不只是仿真动物,透过VR、AR等高科技,也可以将美丽、壮观的鲸豚呈现在人类面前。”
去年,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和日本团队合作推出3D鲸豚互动展,以数码投影方式,栩栩如生呈现体型庞大且无法被圈养的大翅鲸、功能性灭绝的白鱀豚,以及中华白海豚等,麦希汶指出,“超过8成的参观者认为模拟相当逼真,并认为科技可以取代真实鲸豚。”
瘟疫蔓延之际,水族馆的未来式,或许也是“大流行”的未来写照。
撰稿:麦小田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