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国到宪政--推荐冯崇义《中国宪政转型》(胡平)

冯崇义教授一身兼三种角色。冯崇义是学者,他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个中国现代史博士,现任教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有多部中英文学术著作问世;冯崇义又是学术活动家,组织过多次大型国际学术活动,包括“当代中国思潮研究:李慎之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学术研讨会、汉藏研讨会、“民主中国与未来西藏”研讨会,等等;冯崇义还是一名公共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写过大量深入浅出的文字,发表在各种报刊和网站上。两年前,他把其中一部分文章结集成书,交由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书名《中国宪政转型》。

顾名思义,收入本书的25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国宪政转型这一主题。如作者所说,宪政转型是中国面临的时代任务,不但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牵涉整个世界的局势。从这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冯崇义教授的学术兴趣,而且也可以看到他对中国命运和世界命运的深切关怀。

在正文之前,作者写了篇长长的序言“中国宪政转型的坎坷历程和最后冲刺”。序言首先回顾了宪政民主的源流,宪政制度追溯到13世纪英国的大宪章,民主制度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民主,现代民主制度则追溯到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和十八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及法国革命。作者通过历史的回顾,也就简要地阐述了宪政民主的本质。接下来,作者回顾了中国人坚韧追求宪政民主一个多世纪的曲折轨迹,从晚清讲到中华民国,再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然后,作者把目光投向当下,分析了当下中国宪政之争的是非曲直,最后指出,宪政中国成为大势所趋。

正文的25篇文章,有对历史事件的述评,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革、八九和六四;有对相关思潮的剖析,包括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民族主义。作者还讲到国际问题,讲到民族问题,等等。作者对当下中国时局非常关注,提出了不少有启发性的见解和批评。限于篇幅,我这里只谈一个问题,即以习近平为代表的红二代的问题。

还在习近平上台之前,冯崇义就写下文章“落难太子长了哪些见识”,习近平上台伊始,冯崇义又发表了一篇文章,讲“红二代的信仰与认知错乱”。这些文章都赢得一片好评并引起广泛的讨论。

冯崇义教授指出,红二代自幼受到不良教育和畸形社会化、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辩证法”融入血液、深入骨髓,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错乱症。最大的认知错乱就是,拒绝承认共产主义制度(“科学社会主义”)已经彻底破产这一基本事实。按说,当今进入政权高层的红二代,大都有过其父辈受到毛泽东迫害修理而全家落难、饱受极权主义之苦的惨痛经历,因而理当对极权主义的弊害有清醒的认识。但由于他们的父辈就是那场赤祸的参与者,要否定自己的父辈总是令人痛苦的。这是感情上的纠结,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惑,尤其是巨大权力的诱惑,这就使得他们非但不肯与极权主义彻底切割,认真推行宪政改革,反而把毛泽东当作精神教父,力图把中国从后极权社会拉回极权社会。

作者特地提醒我们,当今掌权的这些红二代,从来就不是这一代人中最有悟性的一群,在体现这一代人思想觉醒和飞跃的前卫性大事件中,包括1976年的四五运动,1979年的民主墙运动,1989年的民运,以及1990年代兴起的自由主义思潮,基本上都没有这批人的身影。作者并没有对红二代一概而论。他特地提到胡德平、胡德华,提到秦晓和陈小鲁等人。应该说,红二代中本来也有一些有自由思想和人道情怀的人物,只是他们都在六四后被边缘化。如今在台上的红二代,恰恰都是经历六四负淘汰才后来居上,粉墨登场的。作者一方面苦口婆心,劝告掌权者厉行政改,建立宪政民主,另一方面又严厉警告,倘若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必将身败名裂。

(文章仅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