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第一次去米兰古城时,那里没有人看管,隔几年后再去,进入的路口有个维族看门人。现在的看门人换上了汉人。而且似乎成了肥差。来的游客只要不要门票,拿几十块钱现金就能进去。管理部门是根据卖出的票查帐,只要票不少,现金就进了看门人的腰包。
汉人看门人还表示,可以带路去楼兰古城。按规定楼兰古城那片区域是禁止进入的,但也没有人阻挡。若是路熟,茫茫戈壁哪都能进。看门人说车可以一直开到楼兰古城,来回一星期足够,当然他的目的是收不菲的向导费。
米兰在修若羌县城连接花土沟的新公路。修路使米兰热闹了许多。我在路边一家商店打了水,开商店的两口子是若羌城出生的汉人,说是因为修路才能开商店,否则不会有生意。米兰去若羌现在有两条路了,新路虽已能走车,还有不少工程没完。我们仍然走的是老路。
老路靠近阿尔金山。多处路段被山上下来的水冲断。天空无云,夕阳宁静,但是大水从远山奔腾而来,在干燥的戈壁上流淌,冲断道路,让被阻隔在两边的汽车和乘客望水兴叹,那景象给人的感觉很是怪异。
我们的越野车可以涉水而过。不想去若羌住旅馆,半路露营。月光皎洁,用在米兰商店打的水擦掉全身汗和灰,感到清爽舒适。我没搭帐篷,露天而眠,比旅馆好得太多。不过前提是得有那一盆擦洗的水。
正在修的新路和老路平行,虽有相当距离,远远就能看见平坦戈壁那一端新路上的车灯,一夜都传来发动机的轰鸣。不知道那么多车是修路的,还是演习的军车,或是钾盐矿的运输车?总之如此多的车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昼夜行驶,是开天辟地从未有过的。这里正在天翻地覆。
第二天到若羌县城。在清晨阳光下进入绿洲感觉相当好。路两旁绿树成荫,渠水流淌,空气里充溢水和植物的味道。早起的维吾尔人有的做饭,有的下地劳动,他们自古在这里一代代如此生活。旅人凡是从茫茫沙漠进入这富有水和植物的绿洲,都会体验这种感动。
进到县城里面,全是令人倒胃口的新建筑。当年来若羌对这儿的维族烤包子印象深刻,这次仍然很好吃。一位卖羊肉的维吾尔人向我推销,说他卖的「羊娃子」是没结婚的羊,还说卖别人十八块钱,卖我九块钱一斤。他是用内地的度量衡习惯开玩笑。这儿卖十八元是指公斤,而内地习惯讲市斤,所以卖九元是一样的。我想和他攀谈,又发现他并不愿意深入接触。他的幽默只是市场行为。假如不买他的羊肉,根本不想理我。
羊肉摊对面坐轮椅的卖瓜妇女是汉人,愿意和我聊。她从小得小儿麻痹,一九六六年和父亲到这,应该是从闹饥荒的内地流浪来这找饭吃,从此留下。她家在维吾尔人的村子,从小和维族人在一起,会说维语。现在村里一百多户人家,汉族占了五、六十户。她说和维族关系处得不错。汉人现在可以养猪吃猪,过去维族是不让的。现在开放了。昨天见的政府干部说若羌人均收入四千多,妇女说绝对不可能达到那个数,至少对他们是这样。
碰到湖北一个棉花打包机厂的维护人员,早餐后坐在街边闲呆,看上去无事可做,非常寂寞。因为销到这边的打包机多,工厂派他常年呆在这里搞服务。另一个在吃早饭的四川人,当年父母来这工作,他从小在若羌长大,后来到芒崖石棉矿上班。他说那时人不愿意去政府机关,因为机关收入低。现在不同了,政府工资高而且是铁饭碗。企业大量破产下岗,很多都吃不上饭。他现在自己收购猪。连带屠宰,给各饭馆送猪肉。猪肉在这里成为一种生意,说明汉人多。四川人说若羌汉人至少达到百分之六十,然后说自己的经济实力一旦壮大,还是要回内地发展。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