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王力雄: 回忆新疆旅行见闻(十四)

0:00 / 0:00

开车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东西一千多公里,南北四百多公里,总面积三十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沙漠公路从沙漠北缘的轮台到沙漠南缘的民丰,全长五百多公里。沙漠由无数起伏的沙丘组成。公路在沙丘上起伏。沙丘本会随风流动,现在公路两侧用竖立的芦苇草尽可能深地插进沙中,排成横平竖直的许多小方格,宽度几十米,再竖起尼龙网和芦苇的阻沙栅栏,以此把公路所经的沙丘固定住。

维语的“塔克拉玛干”意思是“原来有人住的地方”,很多旅游书写的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这两个意思可以通 -- 原来有人进去住了,没再出来。然而两个说法传达的意境却不一样,“原来有人住”虽然是没出来,但可能是留恋里面的仙境不想出来;“进去出不来”则是渲染恐怖,和汉语称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死亡之海”一个意思。前一种解释是有诗意的,显现出不同翻译之间的差别。

茫茫沙漠一路雨下个不停。雨和沙漠在一般概念中不会并存,却同时陪伴我们,这是很少见的现象。公路在沙漠中心分成两条,一条去且末,一条去民丰。岔路口有个模样比较正规的加油站,路边零乱盖了一排简陋房屋,有饭店和修车补胎的铺子。塔里木油田在这建了一个大牌坊,上有毛时代风格的对联“建设大油田视无私奉献为荣,寻找大场面以艰苦奋斗为乐”,横批是“我为祖国献石油”。

到民丰时仍在下雨。民丰古称尼雅,县城现在也叫尼雅镇,历史上是丝绸南路的重要驿站。古代的精绝国,据说也在这里。民丰县城不大,中心是个环岛,保留着一座建于一九六八年文革时期的毛泽东语录碑,上有汉维两种文字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维文是现在被废了的新文字,看新文字我能读出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名字,而老文字对我则如天书。碑的顶部是毛泽东侧面像,底部环绕葵花浮雕。这碑显然一直被维护,鲜红的碑体应该不久前重新上过漆,周围台阶用的仿大理石材料也是当年没有的。这些在中国内地早不见踪影的遗迹,却还在新疆保留。

民丰下一个县城是于田,维吾尔语称克里雅,由克里雅河而来。这里是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中兵力最盛的扜弥国,后被于阗国所并。于田的艾提卡清真寺有八百年历史,几年前盖了一座新建筑,整体用砖砌出漂亮花样,精美令人赞叹。但是建筑顶部的中央拱顶却不够高,从下面看就像缩着脖子一样,感觉特别不舒展。当地老人介绍说,原本设计的拱顶比现在高四米,但是县里不允许,说那比政府办公楼还高。于田县的最高建筑就不是政府,而是清真寺了。清真寺没办法,只好把拱顶降低到现在的高度。盖起来以后谁看都不顺眼,大家有意见,跟政府反复交涉,现在政府同意拱顶加高到原设计高度(我估计政府的让步很可能是因为换了领导人),清真寺准备不久就把拱顶拆了重盖。至于损失的费用,当然只能清真寺承担。

进入清真寺大门,院里有一个经堂是老建筑,挂着六不准三限制的维文牌:

六不准是:一、不准国家干部、学生和不满十八岁的青少年参加清真寺的任何活动;二、不准搞圣战宣传,煽动民族纠纷;三、不准进行民族分裂的宣传;四、不准看和传播圣战方面的书、杂志、印刷品;五、不准干预行政部门的正常工作;六、不准搞跨区域的宗教活动。

三限制是:一、星期五的主麻不准超过半小时;二、乃玛孜要按原来的风格和形式,不准变换其它形式;三、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不准进入。

这些不准和限制,让当局标榜的“宗教自由”成了似乎在说反话。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